2022年第十八届中国跨文化研究年会成功举办

作者: 时间:2022-12-13 点击数:

2022年12月10-11日,第十八届中国跨文化研究年会以线上会议方式隆重举行,会议由中国翻译协会跨文化交流研究委员会主办,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承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跨文化研究论丛》编辑部协办,中国新闻社(以下简称“中新社”)提供媒体支持。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副校长林海教授,中国新闻社社长陈陆军先生,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中国翻译协会跨文化交流研究委员会会长孙有中教授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林海副校长介绍,本届年会通过多种形式为国内外从事跨文化研究的学者、外语教师和业界人士搭建一个交流分享的平台,促进跨学科对话和跨文化理解,推动跨文化学科的理论创新,为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跨文化交流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陈陆军社长表示,中新社作为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对于“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文明互鉴”已进行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近年来推出的大型特稿专栏《东西问》通过学媒结合,探索做好中西文明交流互鉴与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未来,中新社将基于自身定位,发挥特色优势,进一步推动“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文明互鉴”。孙有中会长强调,高校外语类专业应积极回应国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时代之需,全面加强跨文化教育,将跨文化视角、文明互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全部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和专业本领的新时代高层次国际化外语人才。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布莱恩特学院院长赵友斌教授主持开幕式。

DE984

10日上午,外交学院副校长孙吉胜教授作了题为“加强中国文化理念的国际传播——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例”的主旨发言。孙吉胜教授认为,创新构建中国的对外话语体系,加强中国文化理念的国际传播,是推动国际社会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国故事、促进文明互鉴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例,阐述了国际传播为何以及如何从文化理念的角度展开。杭州师范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院施旭院长从文化话语的角度对孙吉胜教授的讲座内容进行了精彩点评。

71631

德国明斯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周俊博士作了题为“讲好城市文化故事,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主旨发言。周俊博士认为,讲好城市文化故事是打破文化壁垒、深化他国民众对城市及所在国家的认知,促进民心相通的有效途径。她指出,国际传播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应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型,对传播对象进行分类分层;国际传播方式应由短期动态向长期可持续性转型,单一传播向双向传播转型;国际传播有利于促进城市国际化建设;社会学调研有助于提高国际传播效度。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姜景奎教授用“知彼”和“共鸣”两个关键词,就本场发言进行了精彩点评。

823C5

10日下午,美国杜克大学Darla K. Deardorff教授分享了自己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研发的“故事圈”理论与方法。Deardorff教授指出,“故事圈”是一个兼具结构化和适应性的研究框架,可有效运用于跨文化能力培训和教学。她深入阐释了该研究框架的操作要领与应用场景。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迟若冰副研究员主持本场讲座,并基于自己参与“故事圈”跨文化培训的体验,和与会者进行了热烈的互动。

579A5

11日上午,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布莱恩特学院院长赵友斌教授作了题为“中国书法(术语)英译中的文化因素”的主旨发言。赵友斌教授利用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对翻译理论的把握,系统考察了翻译研究中一个鲜有涉及的领域——中国书法的英译。他重点探讨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因素,即历史因素、社会因素和伦理因素,对翻译策略及效果可能产生的影响。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马会娟教授主持本场报告,指出该报告对当下如何做好对外翻译、讲好中国故事极具启示意义。

629BA

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红玲教授作了题为“外语教育中的跨文化能力教学参考框架研制与解析”的主旨发言。张红玲教授的研究团队通过研读国内外研究文献和政策标准、访谈跨文化能力学科专家和学校骨干英语教师、走进学校观摩课堂、开展多轮教学实验等方法,建构了中国学生跨文化能力发展一体化模型,开发并验证了中国外语教育中的跨文化能力教学参考框架,为外语教师开展跨文化能力教学实践提供了参考。哈尔滨工业大学外语学院宋莉教授在互动环节指出,张红玲教授领衔研制的《框架》以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为基础,经过了实践检验,是中国跨文化外语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创新成果。

71AC5

11日下午,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黄友义先生作了题为“话语转换——从‘翻译世界’到‘翻译中国’的新课题”的主旨发言。黄友义先生认为对外翻译是沟通不同文化的桥梁,中国国际传播成功的一个关键在于译者根据中外文化差异转换话语体系、采用国外受众熟悉的讲述方式进行沟通的能力。他基于自己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和深厚的政策理论功底,用大量生动的案例剖析了对外翻译传播中存在的典型误区与化解之道。天津外国语大学王铭玉教授主持本场讲座,指出黄友义先生阐述的“话语转换”策略揭示了翻译作为国际传播的基本原则和操作要领,高屋建瓴,引人入胜,对于我们改进翻译教学,提高国际传播效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866ED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张军教授作了题为“理解教材语篇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思辨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旨发言。张军教授认为教材对培养外语专业人才至关重要,通过教材向学习者呈现多元的社会互动模式和文化产物,有助于他们在目标语文化和母语文化之间进行对比、建立联系,进而提高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他从跨文化思辨能力培养视角,用语料库研究方法对《大学思辨英语教程精读》系列教材的课文进行了系统分析,证明该系列教材有利于促进学生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发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刘立华教授对张军教授提出的教材语篇选择与社会建构属性进行了精彩点评。

79125

本届年会还举行了2022年中国跨文化研究优秀论文颁奖典礼。跨文化交流研究委员会副会长、华南理工大学安然教授主持优秀论文颁奖典礼,获奖论文包括年度优秀论文6篇(一等奖1篇、二等奖3篇、三等奖2篇)和年会优秀论文33篇(一等奖2篇、二等奖9篇、三等奖22篇)。

379BB

历时两天的年会分为6个专题研讨、28个平行论坛,共宣读526篇论文。其中专题研讨所涉话题包括“新时代对外文化交流和文旅融合推广创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跨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文化对商务的影响——跨文化商务沟通与企业管理”、“跨文化商务议题——多维视角的研究”、“跨文化视野下的国际中文教育”以及“跨文化研究的话语维度——以四个领域的实证研究为例”,分别由北京大学王异虹副教授、中国外文局费雯俪副研究员、北京磊石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黄伟东先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冯捷蕴教授、香港理工大学魏城璧副教授、宁夏大学姜克银教授以及中国跨文化交流研究委员会刘杨副秘书长主持。

11日晚,第十八届中国跨文化研究年会圆满落幕。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布莱恩特学院肖艳光书记主持闭幕式,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布莱恩特学院赵友斌院长、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谢世坚院长、中国跨文化交流研究委员会刘杨副秘书长分别致辞。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将承办2023年第十九届中国跨文化研究年会。


C511C

本届年会聚焦“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文明互鉴”主题,为中外学者搭建了跟踪跨文化研究前沿动态的学术交流平台,成为本年度国内跨文化研究领域的一次学术盛会。本次年会直播观看人数近1500人次,线上参会人数超过2000人次。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