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场盛夏的“跨文化之旅”——记“跨文化外语教育研习营:架接课堂与职场”

作者: 时间:2020-05-18 点击数:

  8月11—12日,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共同主办的“跨文化外语教育研习营:架接课堂与职场”研修班在北京圆满举行,来自全国209所高校的近400名教师参加了本次研修,其中80多名教师通过网络同步直播进行了学习。

  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教授,国际著名跨文化培训专家Janet Bennett博士,磊石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和合伙人黄伟东先生,北京外国语大学蓝纯教授以及北京大学郑萱老师等主讲专家带领参班学员就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与评价,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理念与实践、原则与方法,职场跨文化交际人才需求与外语课堂教学,以及跨文化教育中的教师素养等议题历经了一次深入的跨文化之旅。

 

跨文化能力培养之根:厘清概念、尊重差异

  作为国际著名跨文化培训专家,Janet Bennett博士拥有丰富的跨文化教学经验,研修伊始便与中国学员建立了亲和的关系(rapport),开启了信息集中而且互动热烈的讲座。 Bennett博士首先将文化定义为“互动中的人群经过学习获得并共享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跨文化教育不应局限在客观的、可见的文化产品上,更应该关注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交际风格和价值观等。Bennett博士强调,单纯了解某国的音乐艺术等知识并不能让我们具有跨文化能力;进行文化接触也许能减少偏见但是未必能提高跨文化能力;语言学习不是提高跨文化能力的充分条件。培养跨文化能力需要满足若干必要条件:开展有目的、成系统、循序渐进的训练,减少焦虑,在跨文化体验之前、之中、之后提供辅导,培养好奇心、提高认知复杂度等。

  关于如何循序渐进地培养跨文化能力,Bennett博士图文并茂地展示了跨文化敏感度的发展模型(Developmental Models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DMIS),逐一分析了跨文化学习者经历的六个阶段:否认(denial)、防卫(defense)、最小化 (minimization)、接受(acceptance),适应(adaptation)和整合(integration),并且讲解了各个阶段学习者的表现、可能面临的挑战、适宜培养的跨文化能力子要素、教师可提供的支持和帮助等。Bennett博士认为,跨文化交际并非摒弃自己的文化身份的过程, 而是一种增长新技能的实践,我们应该“slow down to observe and enjoy different cultures”。


Janet Bennett 博士

 

跨文化教学实施之纲:明确目标、掌握方法

  作为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的会长,孙有中教授多年来一直密切关注和积极推动我国的跨文化教学与研究。孙有中教授首先从解读即将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和 《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两份政策性文件入手,高屋建瓴地介绍了跨文化能力在外语教育中的重要性。孙有中教授结合中国外语教育的语境, 定义了跨文化能力的具体意涵,即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跨文化同理心和批判性文化意识;同时指出跨文化能力培养应包括掌握基本的跨文化研究理论知识和分 析方法;熟悉所学语言对象国的历史与现状,理解中外文化的基本特点和异同;能对不同文化现象、文本等进行阐释和评价;能得体和有效地进行跨文化沟通;能帮助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士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在比较中外文化的异同时,不仅要探索表层,更要挖掘深层,要理解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反对割裂历史、脱离语境去空谈异同。

  孙有中教授提出跨文化教学的五项基本原则,即思辨(Critiquing)、反省(Reflecting)、探究(Exploring)、共情 (Empathizing) 和体验(Doing)”,缩写为CREED。在具体课堂教学环境下,学习者要运用认知技能处理跨文化问题,批判性(思辨)地反思自己的跨文化体验,独立或合作探索跨文化议题,共情地理解文化上的他者。正如参班学员所评价的,“这是一个高度概括且具有前瞻意义的教学理念,也是外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培养的目标”;为实现上述目标,孙有中教授联合北外及多所高校教学团队编写了包括听、说、读、写分册的《大学思辨英语教程》,通过丰富的任务类型,思辨性的素材选 篇,贯彻跨文化教学的基本理念。


孙有中教授

  在如何将跨文化能力培养融入外语教学,以及如何提高跨文化教师自身能力素养方面,Bennett博士也提出了一系列原则、方法和丰富的案例。她认为跨文化敏感度水平和语言水平有一定的关联,应该针对学员的具体语言水平和跨文化敏感度选择适当的内容,并采取适当的学习形式。例如,就性取向、权力语境等内容进行的讨论往往比文化知识和语言使用等内容挑战更大;而模拟训练、角色扮演等形式往往比讲座、视频资料和阅读等挑战更大。除此之外,Bennett博士还以实际教学案例告诉我们,教师在语言课堂上开展跨文化教育,完全大有可为。例如,可以让学生关注交际风格、注意非言语行为和言语行为的跨语言、跨文化互动等。 同时,Bennett博士还提供了“跨文化知识及能力价值评估量表”,从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和态度(attitude)三个维度为跨文化能力评估提供了详细的规范说明。

 

跨文化教学示范之例:深挖素材、精心设计

  如何在外语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是一线教师普遍关心的话题,为此,研修班特别邀请了北京外国语大学蓝纯教授和北京大学郑萱老师展示了两堂极为精彩的教学设计案例。

  蓝纯教授以大学思辨英语系列教程的《语言与文化》分册为例,介绍了跨文化语言教材的编写思路。她认为,教学目标应该分解落实在日常的教学中;授课前应该确定 自己的教学目标,根据课堂环境适时做出调整,采用多种形式展开课堂探索;同时,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更深入的挖掘,进行分析和解读,带领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她建议老师们教一篇文章,就从头到尾读一本书,完整把握作者的思想。蓝老师还强调,带领学生做练习时千万不要将其变成对答案,而是要将知识学习不断 引向深入,改变学生长期以来被动、浅层的学习习惯。郑萱老师承担的是《语言、文化与交际》课程,针对跨文化课堂上学生缺乏跨文化体验的困局,郑萱老师运用跨文化发展模型这一参考框架,巧妙地挖掘学生自身的多元性,从他们的民族背景、地域分布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质疑固有观念,创造迷惘困境,通过促进学生反思的方法,走出迷惘困境,从而摒弃偏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不同文化的多样性。


蓝纯教授


郑萱老师

  除此之外,本次现场的参班学员还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针对给定素材进行了跨文化教案设计与分享。学员们在备课环节融入了跨文化能力和思辨能力目标要素,合理地设置了对应的练习任务,采用了翻转课堂等形式多样的设计,体现了对跨文化能力内涵和理念的深入理解。四组汇报代表说课风格各异,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 获得了孙有中教授和Bennett博士的高度评价。

 

跨文化人才培养之径:开拓思维、架接职场

  基于多年的职场实践和咨询经验,黄伟东先生指出,当今中国经济已经高度国际化,企业深度参与国际合作竞争。然而世界并没有像畅销书所写的那样变成了平的,全球化反而更加凸显了原有的差别和多元性。一项针对1000家涉外中国企业的调查显示,72%的受访人士认为开展海外业务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文化差异。面对多元化的员工队伍,如何高效地促成他们的合作和团队建设?国际化管理人才应具备哪些品质?这些课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黄伟东先生指出,国际化(管理)人才应该“能够代表多元的文化/政治制度,在迅速变化而且不确定的环境下影响个人、群体、组织”。有效的全球领导者应具备全 球思维(Global Mindset),包括社会资本、心理资本和智识资本,能够领会、分析、解读全球经营环境、权衡灵活性和原则性,能够在全球经营环境下识别有效的管理策略,有效地影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黄伟东先生通过一系列职场中生动的跨文化交际案例,解释了三种资本的具体内容。在众多跨文化交流和培训案例中,无论是案例陈述的内容还是跨文化解读,都大大出乎学员的预期,凸显了跨文化职场和语言课堂的巨大差别,也激发了学员们的强烈学习和研究兴趣,加深了参班学员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思考,验证了本期研修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黄伟东先生

  两天的研修中,参班学员不但掌握了外语教育环境下的跨文化能力培养理念、原则和方法,也激发了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提升学生跨文化能力的信念和决心。同时,2016年暑期“全国高等学校外语学科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 也就此落下帷幕。回顾这一夏的研修之旅,困惑有时,释然有时;辛苦有时,收获有时。希望各位老师所学终能付诸实践,不虚此行。而外研社也将继续助力您的的教学与科研,一如既往地为您提供专业、周到的教研支持。

 

  反思日志摘录

  “今天听完讲座后,我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掌握了一门 foreign language并不等于有了intercultural competence,接受其他文化不等于抛弃自己的文化,而是add it to your skills, knowledge, abilities。”

  “孙有中老师提到,普通大学英语课堂融入跨文化教学可以“略加改造,因地制宜”,并强调lifelong learning对于教师发展的重要性,文化的“深刻习得”要靠多读书,文史哲等各个人文领域都要涉猎,让人不禁联想到蓝纯老师提到备课前大量阅读即是 “汲取作者生命的能量”,阅读不应该囿于书籍,看原声电影,跟踪外媒报道,这些间接经验都可以培养跨文化的眼光和视角。”

  “各组教师的展示让人眼前一亮,看到了很多教学设计的亮点,比如他们在短时间所呈现出的精心设计的具体生动的课堂活动,同时将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和思辨能力培养融合了进去。通过聆听各位老师的展示,也在反观自己的教学和课堂组织。教师的仪表、语音、语速、语言表达、节奏把握、课堂设计、思维转换、评估方法等等都能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